廣州和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電話:020-82517710
手機:13560022981
郵箱:gzjyb@163.com
地址:廣州天河區珠村東橫
五路1號東裕大廈515室
郵編:512000
[導讀]曾經擔任GE-Secu-rity亞太區總裁的韋保羅曾經說過,真正讓他晚上睡不著覺的是中國本土安防廠商,這些廠商比起一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競爭對手,更讓他傷腦筋。
曾經擔任GE-Secu-rity亞太區總裁的韋保羅曾經說過,真正讓他晚上睡不著覺的是中國本土安防廠商,這些廠商比起一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競爭對手,更讓他傷腦筋。
韋保羅的話,幾乎成了預言。十年后,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安防產業的重心,中國安防企業成為世界安防技術創新發展的引領者。
曾經,中國安防市場是外資品牌的天下
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安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一開始,中國安防產業是在引進國外產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早期中國安防市場,基本是國外品牌的天下,比如業界熟知的C&K、安定寶、ROBOT(羅伯特)、先訊美資、Honeywell、GE、泰科、PELCO、UTC(美國聯合技術)、HID、AD、西屋、ADT、DSC、英格索蘭、IFS、Pixim、楓葉、ABB、松下、索尼、三洋、JVC、騰龍、CBC、TOA、日立、愛峰、FUJINON(富士能)、Tokina(圖麗)、精工、艾禮富、西科姆、BOSCH、西門子、飛利浦、施耐德、特思(TCS)、安訊士、亞薩合萊、羅格朗、弗曼科斯、吉皮斯(GPS)、歐蒙特、三星電子、三星光電子、LG、CNB、posdata(浦數達特)、Kodicom、3Rcommax(中央電子)、EL3000、Magal(邁高)、SYNEL(賽納)、Visonic等。
最輝煌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安防品牌大大小小、林林總總達上百個,并形成日本系、北美系、歐洲系、韓國系、以色列系等五大“品牌系”。
那時,無論是防盜報警、視頻監控、門禁還是樓宇對講市場,中高端市場基本都被外資品牌壟斷。早期的中國安防企業,基本以代理國外產品為主。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陸陸續續有一些在外資安防企業從事技術或銷售的人,跳出外資安防企業,開了自己的工廠開始生產安防產品,大多以組裝和仿制為主,工廠也以手工作坊為主。
可以說,外資安防企業雄霸中國市場幾十年。也因此,外資安防企業成為中國安防產業發展的啟蒙者、教育者和推動者。
輝煌二十年
外資安防企業在中國市場輝煌了二十年,其中2001-2012年,是最輝煌階段。這一階段,霍尼韋爾、泰科等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通過并購紛紛強勢進入安防行業。他們的進入,對安防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開始,外資安防企業對中國市場并不重視,因為中國只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因此,他們的亞太區或中國區總部基本都設立在新加坡或香港。隨著中國市場的崛起,外資安防企業開始調整策略,將亞太區或中國區總部(或亞太研發中心)從新加坡、香港遷到中國。
在外資安防企業紛紛把亞太總部或研發中心移至中國的同時,還有許多外資安防企業干脆把工廠也搬到了中國,比如美國的C&K,西班牙弗曼科斯,日本騰龍、松下、三洋、索尼等,德國博世,韓國三星電子、三星光電子等。這樣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因為中國的人力資源相對成本較低;二是可以縮短與中國市場的物流和服務距離。高峰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安防企業中,約有一半在中國建立了工廠。
在這個過程中,外資安防企業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并購戰,并購主要集中在2001年至2016年,基本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早期并購(2001-2005年),主要并購案例有霍尼韋爾(Honeywell)并購C&K、安定寶、西屋;BOSCH(博世)并購DS和飛利浦旗下通訊及視像保安系統業務;先訊美資并購AD、ROBOT;Tyco(泰科)并購先訊美資等。
第二階段為中期收購(2006年-2014年):主要并購案例有泰科并購Visonic;羅格朗并購視得安;UTC(美國聯合技術)并購GE;施耐德電氣并購Pelco;英格索蘭并購博康系統;韓華收購三星泰科;ABB并購廈門振威等。
第三階段為末期收購(2015年之后):主要并購案例有佳能并購安訊士;江森自控并購泰科等。
第一輪并購的特征是:霍尼韋爾、泰科等跨國公司通過并購進入安防市場;第二輪并購的特征是:跨國公司在并購外資安防企業的同時,開始將并購對象擴大到中國安防企業,說明中國安防企業的成長開始得到跨國巨頭的認可;第三輪并購的特征是:由于中國安防企業的崛起,對外資安防巨頭帶來巨大挑戰和壓力,有些外資安防巨頭開始將安防業務剝離出售。這個時候,外資安防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已經嚴重下挫。
中國安防產業借數字化浪潮崛起
安防產業發展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視頻監控市場。中國視頻監控產業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期,被稱為模擬監控時代。采用磁帶式錄像機來錄像,模擬監控器顯示。這一時期,基本以國外產品為主,用戶也主要集中在銀行、文博等重要部門。
第二階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紀初(2005年前),進入了以DVR 為核心的小范圍數字監控時代。視頻監控的應用范圍不斷延伸。
第三階段:2006年到2016年,中國安防產業發展進入“黃金十年”。視頻監控隨著視頻編碼技術與網絡的飛速發展,視頻監控進入到全網絡化時代,大范圍跨地域的視頻聯網得到應用。視頻監控的應用進入井噴期,尤其是平安城市建設。
第四階段:2017年至今,安防產業發展全面進入“AI時代”。
可以說,是數字化給中國安防企業帶來了崛起的機會;網絡化、高清化則給中國安防企業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安防企業也緊緊抓住了這兩次機會。
2000年,安防市場進入了以DVR 為核心的小范圍數字監控時代。這一階段,中國安防產業發展實現了第一次飛躍,DVR和DVR板卡成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期間,崛起了一批中國廠商,包括夏新(原廈門廈新)、黃金眼、松本先天下、?低、大華、大立等。從2000年到2003年,短短兩三年的時間,DVR就紅透了半邊天,并且在世界DVR市場上贏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低暫痛笕A股份都成立于2001年,他們在后來的若干年內,都一直扮演著引領視頻監控行業發展的角色。
2006年到2016年,中國安防產業發展進入“黃金十年”,NVR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一階段,是中國安防企業揭竿而起,發起市場全面反攻階段。這十年對中國安防產業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年。到2016年,以?低、大華股份為龍頭的中國安防企業,開始掌握市場主導權,外資安防企業開始陷于被動地位,有些甚至開始退出中國市場。
外資安防企業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1、他們曾經是市場的“王者”,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行業的神經
過去,國內安防行業大展,唱主角的一直是外資安防巨頭。安防大展專門設立的“國際館”,是人氣最旺的展館。這一現象,相信許多安防界人士都有深刻印象。國際館的入館門檻很高,觀眾也最集中,外資安防巨頭基本都集中在國際館,國內有實力的安防企業,也多以能躋身國際館與國際安防巨頭比肩為榮。
人們駐足國際館,為的是看松下、索尼、三星們展出的新技術新產品,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安防技術的引領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行業的神經。幾乎每次行業大展,索尼和松下的展臺都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因為他們始終引領著CCD芯片和監控攝像機的技術發展潮流,可以說是視頻監控和攝像機技術發展的風向標。
2、網絡化、高清化,讓外資安防企業從技術領先者變為落伍者
科技日新月異。數字化,加快了安防技術升級發展的步伐,接踵而來的網絡化、高清化,讓外資安防企業措手不及。
當高清化、網絡化剛剛到來時,許多外資安防企業還不以為然,當高清化、網絡化成為市場主流時,外資安防企業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急忙跟進,推出自己的高清化、網絡化產品。但這時,市場的重心已經開始轉向中國企業,用戶的觀念也完全改變,不再崇洋媚外。
市場如同戰場,一次失守,就有可能造成節節敗退。2015年之后,外資安防企業在中國市場開始變攻為守,先是中低端市場失守后,接著是高端市場。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在外資安防企業中上演。
與此同時,中國安防企業迅速崛起,一路高歌猛進!
面對中國安防企業的迅猛崛起,外資企業紛紛調整中國市場策略,加大中國市場“本土化”支持力度。但為了節省成本,許多企業走的仍然是OEM路線。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外資安防企業開始缺席行業大展。到后來,行業大展上露面的外資安防企業越來越少,“國際館”慢慢開始變成國內安防巨頭展示國際實力的舞臺。
在接下來的智能化、大數據、視頻物聯浪潮中,中國安防企業更是獨領風騷。
仔細分析,外資安防企業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技術落伍,由技術引領者變成追趕者。在視頻監控模擬時代,外資安防企業一直都是技術引領者,像索尼、松下、派爾高,都是那個時代的“王者”。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國外企業始終掌握著主導權,如攝像機芯片,基本是索尼的天下,一體化機芯基本是日本和韓國品牌的天下,高端攝像機基本是日本、美國和韓國品牌的天下,“派爾高協議”幾乎就是球機的行業標準和代名詞。
但是,由于外資安防企業在模擬時代的優勢太突出,以致于當高清化和網絡化時代到來時,他們沒能跟上市場的變化,這就給中國安防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二、中國用戶的“特殊需求”促使中國安防企業不斷創新。過去,筆者采訪外資安防企業時,許多外資安防企業的負責人強調:外資安防企業注重的是品質,功能以實用主。而中國企業往往會賦予產品更多的功能作為附加值贈送給客戶,而這些功能很多對用戶來說是無用的。后來的事實證明,恰恰是這些贈送的“附加值”功能,讓中國安防企業贏利了更多用戶的青睞。到后來,中國用戶的“特殊需求”甚至成為全球用戶的共同需求。
三、市場響應速度跟不上“中國節拍”。由于中國安防企業在行業所處的地位較為弱勢,為了生存,只能不斷創新。當生存的壓力變成創新的驅動力,就有了超越的可能。而外資安防企業的市場響應速度往往跟不上中國企業。
四、外資安防企業不可能像中國本土安防企業那樣在各省區市場自建渠道,只能通過尋求代理與代理商合作的方式開拓市場,這種“渠道”往往是不穩固的,就像雇傭軍一樣,會為你“賣命”,但不會為你“拼命”。而中國安防企業通過在各省區自建分公司和辦事處,建立的渠道就很穩固,戰斗力也強,你讓他拼命,他就拼命。再加上后來安防市場逐漸以產品為主轉為以解決方案為主,自建渠道的優勢就更加突出。
五、平安城市建設,中國安防企業占盡天時地利。中國安防企業的崛起,一是得益于自身的技術創新,二是得益于全球最大的安防工程——平安城市建設。在平安城市建設中,中國安防企業占盡了天時地利。
“中國式”安防創新,幾乎是一個神話
過去,中國安防市場基本是國外品牌一統天下,尤其是銀行、地鐵、機場等高端應用場所,基本沒有國內企業的份。許多安防企業都在叫苦:為什么政府招標項目不選用民族安防品牌的產品?但是叫苦歸叫苦,這種局面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到改變。后來,?低、大華股份等龍頭生產的監控攝像機開始進入銀行招標目錄。
坦率地講,外資安防企業也在不斷創新,但是,模擬時代形成的技術優勢,奠定了他們的霸主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高枕無憂的心態,因此放慢了創新的步伐。
從創新模式上看,外資安防企業的創新基本是“正規軍式”的創新,無論從創新機制還是創新結果看,都欠缺一定的靈活性。相對來說,中國安防企業的創新就多了一些靈活性,幾乎是“游擊隊式”的,只要用戶有需求,就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產品開發,有些創新幾乎是“遷就”客戶,這在某一階段甚至還頗受行業詬病。但是,這樣的創新精神融入中國安防企業的血液,使中國安防企業成為強大的獅子。
除了外部原因外,中國安防企業崛起、外資安防企業衰落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觀念和頭腦。
說到創新,筆者不由想起一個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南美某國家發生過一次軍事政變。一支發動政變的軍人,在顛覆國家政權——開著坦克和裝甲車進攻和占領總統府和國家廣播電臺的途中,每次遇到十字路口的紅燈,都會很守規矩地停下來,結果延誤了有利時機,使政府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最后政變失敗。
上世紀七十年代,南美洲是世界經濟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但后來逐漸被東亞地區超越。許多經濟學家在探討這一現象時,認為亞洲人(筆者認為此處應加上“尤其是中國人”)比南美人頭腦更靈活。
這個故事,其實有點像中外安防企業的創新理念。需要強調的是,不是說外資安防企業墨守成規講“規矩”,而中國安防企業不講“規矩”。而是說,在某些方面,外資安防企業欠缺的是靈活性和市場響應速度,而這恰恰是中國安防企業的“長處”。中國安防企業的創新,幾乎是不拘一格的,因此市場上一度是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讓外資企業眼花撩亂。
曾經擔任GE-Secu-rity亞太區總裁的韋保羅曾經坦言,一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競爭對手倒不是他擔心的,真正讓他晚上睡不著覺的是中國本土廠商。這些廠商比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競爭對手,更讓他傷腦筋。
韋保羅幾乎是預言性地道出了外資安防企業在中國市場終將折戟沉沙的結局。
AI,或將讓中國安防企業再次站上行業巔峰
在全球安防市場,中國企業的創新是最令人矚目的。在網絡化、高清化、智能化、大數據、視頻物聯進程中,中國安防企業從技術追隨者變成領跑者,這讓全球安防市場對中國企業刮目相看。
過去,我們從不敢想,中國安防產業能夠在世界安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不敢想有朝一日中國安防企業能夠成為世界安防市場的一支勁旅,更不敢說“世界安防看中國”。但是,今天,這句話已經成為事實。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安防產業的重心,中國安防企業已經成為世界安防技術創新發展的引領者。
近幾年,國際安防巨頭頻頻缺席安防行業大展,安博會“國際館”己名存實亡,基本可以取消這個命名了。
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安博會上國際安防巨頭空出的位置,很快被另一個群體占據,這一群體正在成為安防市場新的生力軍。他們,就是正在迅猛崛起的中國AI企業。
AI,掀起中國安防企業又一輪創新熱潮。AI,已經成為安防技術全面升級發展的又一巨大引擎。這一輪技術創新,中國企業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AI,或將讓中國安防企業再次站上行業巔峰!讓我們共同期待。